探寻舟山锣鼓,传承非遗文化
  • 作者: 佚名
  • 发布时间:2019-07-16
  • 点击率: 1355

接续使命再传承,非遗文化焕新彩。为了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体验到非遗的魅力,为续力传承非遗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714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青春手拉手,童心共飞扬”志愿服务团携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薪火相传”实践团队前往定海区白泉镇柯梅社区,秉承守护童真、传韵非遗、播洒希望之种的初心,开展了关于“宣传舟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义教活动。

搭建童心舞台 非遗萌芽

柯梅社区文化礼堂临街而设,刚过马路,便传来了零零落落的孩童声,看着从身旁不断跑过的孩子们那充满好奇的眼眸,“姐姐,你们今天是来干嘛的呀?”服务团的成员们动情于孩子们的童真无邪,耐心地解释道,“今天我们主要是来给你们介绍关于舟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让你们多了解一点舟山的文化。”

 

调研团成员们的到来,使孩子们对非遗课堂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讲解结束后的非遗知识问答环节一开始,立刻就得到了小朋友们的热烈回应,一只只高举的小手,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仿佛在诉说着,“选我,我想答题”。主持人娄瑞燕率先发出提问:“舟山的的市花是什么?选桂花的站在左边,选普陀水仙的站在右边。”小朋友们四目相望,似乎有些茫然,场上两边答案呈现出对半支持的局面。答案公布后,答对的小朋友立马欢呼跳跃起来,而答错的小朋友并没有垂头丧气,反而嘟囔着小嘴要求再多答几题。主持人再问:“下面哪个是舟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选评弹站左边,选舟山锣鼓站在右边。”刚一说完,小朋友们便沸腾了起来,嘴角挂着得意的笑容,眼神中透露出笃定和自信,果不其然,这道题丝毫没有难倒他们,望着空无一人的左半边舞台,小朋友们和现场的观众都哄堂大笑起来。

尽管在后来的答题中小朋友们对答案出现了少许分歧,但他们的表现已远远超出了想象。队长李珍珍表示:“这次非遗课堂对非遗的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尚小的孩子心间种下一颗非遗的种子,虽然他们还不能十分准确的判断哪些是非遗,但是他们的脑海中已有懵懂的意识,让非遗的种子在孩子的心中发芽直至长成苍天大树,建起一片非遗的森林,这或许便是实践团此行最大的目的。”

走进舟山锣鼓,叹非遗韵味

一更鼓,两只鼓槌,一面铜锣,一副小擦,便足以演奏出一支渔舟凯。鼓点声一响起,便振奋人心,接下来的动作更是毫不拖泥带水,再迎合上点缀旁衬的小镲与铜锣,音响宏壮,旋律激荡,海岛特色呼之欲出。观众们随着锣鼓声的变幻一会儿身处与风浪战斗的壮阔惊险场面,发出惊叹,一会儿又沉浸于乘风破浪后满载盛果而归的喜悦,传出轻笑,仿佛身临其境。礼堂中响起的一阵阵掌声和由衷的赞叹声,就如同非遗的生命一般,经久未息。

 

叶荷娜老师及她的团队在表演。

“舟山锣鼓”传承人叶荷娜老师演奏完毕后提出为了让小朋友更贴近这项非遗,更深刻的感受舟山锣鼓的魅力,亲手教导起孩子们打鼓来。小朋友们展现出极大的热情,争先恐后的围起来听叶荷娜老师讲解,有些小朋友甚至还没有鼓高,也都一个个急切的举起手来想要尝试敲鼓,有些小朋友没领到棒槌,聪明的拿出铅笔,也有模有样的学了起来。“对我而言,舟山锣鼓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遗弃,继承发扬它也是我多年的愿望。孩子们展现出来的对锣鼓的热爱让我对传承无人的担忧总算稍稍放下了。”

 

小朋友学习舟山锣鼓。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无论是叶荷娜老师的倾情演绎,还是小朋友们的积极参与,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队员们,舟山非遗的传承之路虽然是艰辛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每一项非遗文化都是永恒的经典,街巷中舟山锣鼓人的身影,豪放粗犷的号子声,各地宣传非遗的课堂,以及孩童热情积极的响应,都在预示着,生命不息,非遗文化,薪火相传。